戳穿雾炮车治霾神话,专家:就是个洒水的东西。近年来,多地纷纷采购“治霾神器”——雾炮车,其均价66.6万元,鸡泽县环境保护局甚至以133万余元购买一台。但生产厂商均无法拿出其能治理雾霾的有效证据。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也称,雾炮车实际上就是个洒水的东西,就是高效能地把水撒出去,说它能除霾并不科学。如果将其用在监测点周围喷水,监测出来的数据会不线日《南方都市报》)
所谓“治霾神器”,实际上的意思就是个“洒水的东西”。稍有常识者想必都知道,洒水虽然有一定的抑制扬尘的效果,但显然无法根除雾霾。并且凡事都要讲个度,过犹不及,不能盲目,洒水也是这样。否则,一是易引起浪费,毕竟现在很多城市都缺水,不能无休止地糟蹋水资源;二是有几率存在安全风险隐患,给市民的出行带来不便,特别是冬季更为严重。很多城市的市民都对过度洒水的现象提出过批评,媒体上也时不时有因洒水造成事故的报道。
“治霾神器”该不该有,决策者不能自己“拍脑袋”说了算。一方面要多征求一些专业技术人员的意见,看是否确实有效。同时也要给纳税人更多的知情权和监督权,对整个预算和建设过程予以有效的监督和审计,以免出现“发雾霾财”的不正常现象。例如,鸡泽县环境保护局甚至以133万余元购买一台,高出均价66.6万元一倍,到底是怎么回事?是其采购的“治霾神器”与众不同,属于“加强版”;还是将另外的费用打入了购车成本,甚至有人从中吃了回扣?这些恐怕都要通过审计等程序给公众一个说法。
城市管理无小事,治理雾霾也必须科学,不能太随意,更不能一窝蜂。期待相关城市能够对“治霾神器”的性价比重新评估,更为科学合理地统筹安排治霾工作,不能搞,不能弄虚作假,更不能暗箱操作。往大里说,这实际上也是“官念”和能否执政为民、廉洁奉公的问题。“雾炮车治霾神话”背后有何猫腻?谁在炒作和夸大其治霾效果,谁又从中赚了个盆满钵满?
实际上,每一个所谓“神器”的出现,都从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折射某些领域存在的问题。显然,“治霾神器”的背后,反映出的是治霾依然任重道远的现实。而每一个“神器”的遇冷或消失,则表明了社会的进步。何时大气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,“治霾神器”自然就没了市场。让更多的千奇百怪的“神器”早日下岗,应该成为政府部门努力的目标。